第1421章教育(1 / 2)

“今年你准备准备,宫中要好好热闹一下。”

晚间,李破一边用着饭,一边跟妻子道。

李碧稍有诧异的问道:“怎么?今年和去岁有何不同之处?夫君不是每年都说,普普通通照规矩来就好吗?”

李破道:“今年确实不太一样,你还没感觉出来吗?军政尽都稳固,外间不说捷报频传吧,各个方向也都有所收获。

延及长安京师,那就要有所气象。

我若不悲不喜,臣下们背后肯定不会说咱好话,那就不如铺张一些,以表盛世将临之意……

那些人观风望色,都聪明着呢,人心这东西啊,看不见摸不着,但却必须有所体会。

今年他们劝我修建宫室皇陵,我也想要看看,明年他们又有什么话说。”

李碧想了想,觉着有些道理,可这话怎么听都别扭,便笑着道:“夫君也不用为此忧虑吧?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。

咱们一路走来,都非贪图享乐之人,即便不能像文皇帝夫妇那样以节俭示人,以为表率,却也绝不会肆意放纵。

如此便好,何须去刻意试探人心?”

李破点头表示赞同,叹息道:“是啊,你这话说的极有道理,人心这东西确非可以随意试探,就算试探出来了,也定会让人失望至极。

嗯,那这个年也得好好过一过,今年办了不少大事,现下还看不出什么,但将来却必定要为人所称道。

我心情好,还不能热闹一下了?”

这话有些孩子气,李碧不由失笑,“夫君心情大好,自然要普天同庆,只是我倒想问一问,什么大事能让夫君如此高兴?

科举选才应该算是一件吧?其他的我却猜不到……何氏工物?平灭倭国,服有新罗?”

李碧算了算,这一年的光景还真是做了不少大事,心说难怪他这么高兴……

李破哈哈大笑,“你都说了,还让我说什么?”

实际上在他的心目当中,妻子说的并不准确。

科举选才就不用提了,那注定是一件能够影响到千秋万世的大事业。

…………

何氏工物如今在很多人眼中还只是一本著作,只不过著述之人是郫国公何稠,所以受到了朝廷的官方认可,并得到了大力推行罢了。

可在李破看来,这必将是一场变革的开始,作用之上不下于科举选才,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,现在还看不出什么,十年二十年后,人们追根溯源时便会发现,一切都开始于大唐元贞五年。

这种前瞻性的感觉非常美妙,自然要庆贺一下。

什么样的变革能让国家摆脱窠臼,焕然一新?那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教育。

他没有什么开启民智的志向,因为那不太现实。

在当今这种环境之下,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很难得到根本性的扭转,你让农人辛苦一年,堪堪吃饱肚囊的时候,送子弟却读书?

成本绝对会要了人命……

即便是科举最盛的时候,十年寒窗,家徒四壁的人也是比比皆是,何况是如今了。

在这个方面,能做的其实不算多。

比如说降低一下读书的成本,在笔墨纸砚之类的材料上想点办法,印刷术的改进,也有助于此。

如此种种,这在今年都有所得,可说起来想要彻底打破旧有的格局,这些还远远不够。

所以何氏工物的作用,其实并不在于让知识得到广泛的传播,而在于教育体系上的革新。

当年汉时武皇帝用董仲舒之策,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改变的就是人们尊崇老子,无为而治的风气,在对读书人的教育上下了工夫。

令贵族阶层接受了孔氏思想,以仁义礼智信主导人们的行为。

这种治国的思路从汉时延续了下来,中间有所波折,到了前隋时期再次得到了一定的巩固。

文坛之士,多称大儒便是具体的表现。

李破现在就想学一学汉武帝,在教育上再进行一场革新,而他做的准备其实已经足够多了。

他并非是想彻底摒弃儒术,用理工以及唯物主义思想来武装人们的头脑,他还没那么自大。

他只是要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,并形成固定的模式,就算不如后来那么层次分明,也要做到一定的程度,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优越性。

而从这种教育体系中走出来的人,不能都拿着一本论语出来招摇,教出来的人只会当官,打好人际关系,满嘴的仁义道德,那就太过无趣了。

这也是儒家最为后来人所诟病的地方,所以总要出现一批人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,何氏工物适时而生,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。

如今还显得过于薄弱,可有何氏工物在先,那之后必将有人跟随其后,再配之以成型的教育体系,给他二十年的时间,便足以扭转儒家独大的局面。

…………

另外今年灭掉了倭国,也值得庆贺一番,不管过上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